- 全場正品保障
廠商直供 假一賠十 - 實體商鋪
實體商鋪 更多保障 - 24小時服務
24小時五星級服務 - 專業(yè)銷售團隊
專業(yè)禮品策劃設計團隊 - 限時打樣交貨
部分禮品24小時交貨 - 無盲點配送
全國不限地區(qū)配送
我是一名小學一年級新生的家長,上周孩子班上一名同學過生日,他的家長為全班50多名同學每人準備了一份紀念禮—一個頗具心思的相框。禮物雖小,但肯定耗資耗時不菲,家長的用心良苦可見一斑?戳撕⒆訋Щ貋淼囊娒娑Y,我這做家長的心里直打鼓:該怎么還禮?是不是等我孩子過生日時,也需要如此“勞民傷財”一番?
我覺得,校園人情債不僅給家長帶來負擔,孩子過早背上人情債也令人憂慮。
武漢小學生家長劉先生
如今在中小學校園中,人情消費彌漫,禮尚往來漸成“時尚”,學生們樂此不疲的同時,也著實增添了家長的經(jīng)濟負擔。就劉先生反映的現(xiàn)象,記者近日在江城校園里展開調(diào)查走訪。
孩子生日會變“生日賽”
準備禮物讓家長犯了愁
新學期開始近一個月里,武昌徐東某幼兒園的傳統(tǒng)活動“生日會”又開鑼,園里還有一個不成文的規(guī)矩,誰當壽星誰派禮物。本來只為孩子們圖一樂的生日會,家長卻推波助瀾搞成了“生日賽”。
“班上一個孩子過生日,他的爹媽竟給全班小朋友每人派發(fā)了一個價值不菲的車模!毙“嗉议L呂先生說,孩子倒是挺高興的,將車模帶回家后玩得不亦樂乎,可自己心里卻忐忑不安:“等自己孩子過生日時,我該準備啥禮物送孩子的全班同學呢?”
女兒下個月要過8歲生日,家住漢口青年路的黎女士告訴記者,自己已提前準備好了30多套文具,花色品種各不同。她說,“這些禮物都是給孩子班上同學準備的,花了幾百元。”
為何孩子過生日不再是家庭“內(nèi)務”,而成了班級“外交”?黎女士無奈地說,孩子班上60%的學生過生日都是這樣做的,不還禮無論是家長還是孩子,面子上都過不去。
“孩子過生日,家長送禮忙。一年復一年,花色不重樣。”記者調(diào)查發(fā)現(xiàn),校園生日會似乎成了一種流行交際方式,在家長們的操辦下變得越來越講究。
同學之間聚會名目眾
多孩子湊份子家長犯了難
無獨有偶,家住漢口姑嫂樹的張先生最近也遇到了類似的煩惱。他說,自從兒子上初中后,向他伸手要零花錢的次數(shù)越來越多,給兒子的錢主要花在了雜七雜八的應酬上,“兒子的理由是,到了新的學校要多交朋友,所以頂著壓力也要去。”
細心的張先生對兒子開學一個月的開支作了個記錄:孩子今年剛上初一,開學第二天便向他要了100元錢,說要參加小學同學告別宴;幾天后又說班級里新認識的幾名同學周末想一起出去玩玩并吃頓飯,又要走了100元錢,還有零食費、禮物費、開學摸底考請客費……一個月下來多達400元。
張先生對孩子間的人情開支頗有微詞,他說:“像兒子這樣年齡的中學生,在人際交往中花這么多的錢,大大超出家長的承受能力。”
“既然難以負擔,為什么還一再滿足孩子的要求呢?”對于記者的提問,張先生懊惱地回答:“孩子正處青春期,本是顧及他的面子,看來以后再也不能‘打腫臉充胖子’!
學生之間變著花樣請客
開支過大家長進退兩難
采訪中,小學生小雷(化名)告訴記者,每逢年節(jié)及朋友過生日,不送禮物,就會被同學瞧不起,還容易傷感情,“關系好的送貴重一點的,關系一般送差一點的!
“過生日要請客、考試得高分要請客、評上各種獎項要請客,當上班干部也要請客,很多同學每學期至少得請上一兩次客。”初中生小剛(化名)說,在學校里沒請過客的同學,會被看做是性格孤僻、人際關系差。
中小學生無經(jīng)濟來源,他們的一切花銷都得由父母“埋單”。對于孩子日常花銷之外的人情消費支出,多數(shù)家長坦言不堪重負,但考慮到孩子面子及社交需要,都不會回絕孩子的要求。家長黎女士說,“不給怕孩子沒面子不高興;給吧,又怕助長孩子好花錢的習慣及攀比心理,同時也實在負擔不起。真是進退兩難!”
人情債歪風學校要引導
家長也要注意言傳身教
“像這樣的”校園人情債“,在學生中早已不是什么新鮮事。目前校方并不提倡孩子這樣做,但是也沒有明文禁止,只能多加引導!庇浾卟稍L中,多數(shù)中小學校長這樣說。
武漢市第三十中學德育主任喻德寶認為,錯誤的價值觀導致學生人情攀比之風愈演愈烈,“一些學生認為,請客吃飯送禮是和同學搞好關系最有效的手段。許多學生因此陷入了人情消費的旋渦中不能自拔,造成大手大腳、鋪張浪費、盲目攀比,這對學生的成長有很大的負面影響!
“中小學生陷入‘人情消費怪圈’,無論送禮還是收禮都是一種負擔。對待學生人情消費要合理引導,正確面對學生們正常交往的心理訴求!睗h鐵小學負責德育工作的副校長康嵐說,對于學生人情消費宜疏不宜堵,必須教學生掌握“度”,絕不能為了“禮”而請,為了“錢”而請。相比物質(zhì),真心的祝福更能打動人心。
“勤儉樸素”已寫入《中小學生守則》,采訪中,一些教育界人士認為,學生人情消費是個社會問題,關鍵還在于家長的言傳身教,以及老師、學校、社會各界的有益引導,讓學生懂得勤儉節(jié)約。